美感
柳永此词,可以说句句有景、字字含情,一字一句之间,尽显风流凄婉,让人不忍卒读。词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雨霖铃》这首词也有本身所拥有的美感。那《雨霖铃》中主要有两个美感,一个是形象美,另一个则是语言美。
形象美
什么是形象美?形象美是情感的载体。没有形象的诗词是虚幻的,没有形象美的诗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那在《雨霖铃》中的形象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美,二是景物形象的美。
1. 人物形象美
- 作者运用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塑造了一对情爱至深的恋人的形象。
- “帐饮无绪”既写出了作者仕途不顺与情人离别的整个事件,又写出了作者失落、悲伤与不舍的心情。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细节描写从动作(执手)、眼神(相看)、情态(泪眼、凝噎)、声音(无语)等方面极其生动的刻画了这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 景物形象美
作者刻画的景物形象也极具美感。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亭晚景图。
寒蝉凄切的叫声,骤雨洗过后湿润的大地,翠绿明亮的树木,冲破云层的夕阳,被雨水冲洗过的长亭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傍晚的图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一幅拂晓图(黎明图)。
寒水清澈,轻拍岸边,晓风微冷,轻拂面颊,残月悬空,洒下微光,杨柳青青,柔枝轻摆。画面清静凄冷和作者与情人离别后的伤悲又浑然天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语言美
语言美主要的意思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辞的美,也是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包括交谈的内容、方式等。基本要求为: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以及和气、文雅、谦逊、有礼貌。
柳永这首词的语言美,是不言而喻的。古典诗词佳作中,往往能够做到以一见百、见千,柳永这首词,显然是做到了。《雨霖铃》中的语言美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也就是语境美、情韵美和音韵美。
1. 语境美
语境美主要体现在叙述人所表达出的语言和产生叙述人语言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两个方面。当这两者高度吻合统一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情境势态,使叙述人的情绪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作品更有艺术魅力。
“寒蝉凄切”四字就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骤雨初歇”表面看来是写大雨刚停,而实际上柳永是借此写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打击。在柳永的眼里,这次只是“初歇”,人生的风风雨雨将从此开始。
2. 情韵美
情韵美就是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的融合谐和,暗暗透入文字中来的一种情调和气氛。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里,作者巧妙地把离别的悲伤与凄清冷落的初秋时节联系起来,读后令人寒气顿生,满心惆怅,产生强烈的天地与我同悲的感受。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又用主人公黯淡的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一层阴影。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 音韵美
音韵美是语言的内在旋律、节奏,是语言的一种音乐美。《雨霖铃》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句式的一种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其中奇句、偶句相同,短句、长句相融。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奇句。
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偶句。
- 另“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句式整齐;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等则句式错落,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